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

聚焦重点领域促消费政策频出

2023-07-24 08:14 来源:中国网  阅读量:6707   

今年以来,恢复和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持续显效,居民消费市场整体呈现良好恢复态势。汽车、家电、家居、餐饮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。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,近一段时间,促消费政策接连出台,对这些重点领域均有涉及,中央和地方也对下半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作出多项工作部署。

汽车消费潜力释放

当前,汽车消费已成为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。近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,1-6月,国内汽车累计销量达1323.9万辆,同比增长9.8%,保持较快速度增长。7月3日,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。“这是重大的标志性事件,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实力的崛起。”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。

记者注意到,进入下半年,地方新一轮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密集推出。7月14日,湖南长沙启动新一轮汽车促消费活动,单车最高补贴金额达6000元。河北承德日前启动了“全承钜惠”汽车惠民消费补贴活动,汽车惠民消费券发放历时10天,拉动汽车销售额近1亿元。

6月21日,财政部、税务总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》,明确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,并在设定减免限额等方面进行优化。业内人士指出,多次延续实施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,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,将再次点燃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。

7月21日,国家发改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《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》,旨在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,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制度和市场环境,更大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。

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副司长常铁威认为,汽车消费仍有进一步挖潜提质的空间。国家发改委针对大量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,努力提出一些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。

对于下半年中国车市发展前景,崔东树认为,上半年的良好势头有望得到延续。“目前,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促消费,出台了不少政策和资金支持举措,这对促进汽车消费是很大利好。”他说。

促家居消费政策落地

当前,家居消费已成为仅次于汽车的家庭第二大支出。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指出,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、上下游链条长、规模体量大,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,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。

近日,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《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》,从大力提升供给质量等四方面提出11条具体措施,并提出,积极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发展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家电家具家装下乡等。

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,将家居消费作为提振消费的新抓手正当其时。我国住房消费进入存量时代,主要特征就是基于功能改造、消费升级的家居消费。

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介绍,下半年,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“家居焕新消费季”活动,协同各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,优化消费供给,强化央地联动、加强政企协同、打通线上线下、充分发挥展会作用,释放家居消费潜力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陶青介绍,下一步,将持续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活动。探索建立品牌发现和价值评价机制,分类培育制造品牌、消费品牌、区域品牌,分级打造消费名品方阵,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优质区域品牌。

餐饮消费回暖

7月18日晚八点半,在北京西城区胡同里的一家餐厅前,不少人还在排队等位。“下班之后想和朋友聚聚,在大众点评上搜到这家店评价不错,大概要排半小时的队。”一位排队的客人告诉记者,“没想到胡同里的餐馆也这么受欢迎!”

今年以来,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持续回暖。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,上半年,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,同比增长21.4%,增速比一季度加快7.5个百分点,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14.6个百分点。

“上半年,随着客流恢复,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,各地消费季蓬勃开展及‘夜经济’渐入佳境,多样化特色化餐饮消费供给不断丰富,餐饮市场消费得到明显释放。”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元旦、春节、清明、五一、儿童节、端午节等节假日纷纷掀起餐饮消费小高潮,餐饮市场迎来强势复苏。

承接上半年餐饮消费恢复势头,多地近期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,继续拉动餐饮消费。例如,河南郑州开启了第二期餐饮消费券发放工作,本次共发放餐饮消费券42万张,总计630万元。在第3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,当地政府将联合建设银行青岛分行发放餐饮消费券,点燃消费热情,助力啤酒盛会。

展望下半年,多位专家表示,餐饮消费有望继续增长。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预测,进入暑期,跨城出行人数大幅回升,将继续带动各地餐饮消费增长。华创证券研报指出,后疫情时代餐饮市场在向两端延伸,消费结构呈哑铃状,高端餐饮和刚需餐饮各有受众、表现较优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