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

完美产品知多少:多巴胺+饮食,如何吃出健康与快乐?

2023-08-15 15:05 来源:中国网  阅读量:7397   

多巴胺乃快乐因素,在今年夏天,“多巴胺风格”正掀起流行热潮,多巴胺色彩、多巴胺穿搭、多巴胺妆容……万物皆可“多巴胺”,食物也不例外!

在营养学当中,食物的颜色与其营养价值息息相关,食物的颜色不同,营养价值也不一样。热爱健康的达人们,想知道如何选择健康营养的“多巴胺”食物吗?快来看看这份炫目多彩的多巴胺健康饮食指南吧!

红色食物:补血稳气抗氧化

红色食物富含维生素A、β-胡萝卜素、番茄红素、铁等多种营养物质,可以有效对抗体内自由基,具有抗氧化作用,促进体内血液循环,补血稳气(2)。比如红色食物中的杰出代表红景天,富含30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,具有益气活血的作用(3),且其含有的红景天苷还能发挥抗氧化作用(4)。

而除了红景天,樱桃、枸杞、红辣椒、红枣、番茄、草莓、红苹果、山楂、红豆等都是典型的红色食物。

此外,红色食物在视觉上能够给人刺激,让人胃口大开,精神振奋,让人感到心情愉快。

绿色食物:膳食纤维助肠道

人们常说要多吃绿色蔬菜是有道理的!生活中大部分的绿色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能够帮助促进肠道蠕动,清理肠胃,预防便秘,利于肠道健康。此外,绿色食物还含有叶酸、叶绿素、叶黄素等多种营养物质。

常见的绿色食物有芦笋、菠菜、芦荟、芹菜、黄瓜、绿豆、西蓝花、四季豆、莴笋等。其中芦荟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还含有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芦荟多糖等多种天然物质,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。芦笋在促进肠道蠕动的同时,其含有的芦笋皂苷还能帮助人们改善睡眠(6)。

橙色食物:维生素C“加油站”

橙色是明亮的多巴胺颜色之一,橙色食物更是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,能有效帮助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,提高免疫力,减少黑色素沉淀。

橙子、橘子、木瓜、枇杷、杏、柿子、金桔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橙色食物。但典型的橙色食物还得是被誉为“维生素宝库”的沙棘,不仅有多种维生素和高含量的维生素C,还能促进新陈代谢,提高人体免疫力。

紫色食物:明目守护心血管

紫色食物是指表皮呈现出黑色或者是紫色的食物,与其它颜色的食物相比,紫色食物中花青素含量较多,其抗氧化性极强,且对于降血压、保护肝脏、抗病毒、明目护眼也有较好的作用。

紫色食物中的杰出代表葡萄,富含维生素B1、B2,能够加速血液循环,有助于心血管健康。而紫色食物中的桑椹作用还凸显在明目方面,能够显著提高人类眼睛适应黑暗的能力,护眼明目。

此外,紫薯、紫菜、茄子、洋葱、蓝莓、黑加仑、黑树莓等,都是常见的紫色食物。

白色食物:补充能量滋养肺

中医认为,白色在五行中属金,入肺,利于益气。白色食物能润肺养肺,如常见的银耳、莲子、百合等,能清肺润肺、滋补生津。

还有常见的冬瓜、花菜、大蒜、白萝卜等也是白色食物的代表。

黄色食物:营养加持添活力

黄色食物中维生素A、D的含量均比较丰富,维生素A能保护肠道,维生素D有促进钙、磷元素吸收的作用,壮骨强筋。此外,黄色食物还含有多种的营养物质,给予身体营养加持,焕活身心,增添动力。

典型的黄色食物玉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玉米肽等营养物质,玉米肽更是能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,保护肝脏。南瓜中含南瓜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,提供营养的同时还能对人体的血脂、血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(11)。谷物还能提供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健康。

黄色食物的代表还有大豆、菠萝、芒果、柚子、土豆、香蕉等。

大家不妨在饮食中也参考“多巴胺”配色,选择种类多样、颜色明亮的“多巴胺”食物,吃出快乐与健康!

文献参考:

秦云鹤.中医眼中的缤纷食物(J).中国食品工业,2021(17):62-63.

刘玉良.红景天 益气活血平哮喘(J).健康博览,2022(03):46-47.

李慧,孙乐栋.红景天苷抗衰老和抗氧化药理机制研究新进展(J).中国医药导报,2018,15(07):51-54+81.

闫昌誉,李晓敏,李家炜等.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(J).今日药学,2021,31(02):81-90.

马淑凤,王芳,李汉臣等.不同皂苷质量分数速溶芦笋粉改善睡眠作用(J).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,2013,32(08):793-798.

杨超,詹珺.浅谈食物颜色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(J).河南科技,2013(03):194.

姚娜娜,车凤斌,李永海等.沙棘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概述(J).保鲜与加工,2020,20(02):226-232.

王振江,肖更生,刘学铭等.桑椹花青素的研究进展(J).蚕业科学,2006(01):90-94.

付萍,杨铭,陈颖丽等.玉米肽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(J).中国中医药科技,2008(02):115-116.

黄黎慧,黄群,于美娟等.南瓜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(J).中国食物与营养,2005(09):45-47.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最新资讯